跳到主要內容區

 

碳中和承諾與減排方案

碳中和承諾與減排方案

「身為世界公民一份子,人人都有責任減緩全球氣候變遷速度、避免破壞自然環境行為!」本校於2022年永續週開幕典禮,由校長簽署「2050淨零碳排(net zero 2050)」,依循國家政策,積極鏈結產業、社會,配合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同步盤點規劃「綠色大學」、「校園碳中和」、「低碳運輸」、「綠建築」、「零浪費低碳飲食」、「公民參與」等6大方向。

因應全球氣候行動、臺灣2050淨零碳排路徑規劃與全球永續人才培育,本校2022年起從校園環境組織與法規、環境管理、節約能源策略與環境教育等面向,全面推動校園氣候行動。

本校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學校的組織與營運,擬訂碳中和規劃,期運用大學在專業知識與科研能力,從校園內積極減少環境碳足跡,逐步達成校園碳中和。具體作法說明如下:

一、行動方案1:校園碳匯盤點

(一)現況描述:本校於2022年5月23日永續週開幕時,由校長帶領宣示並簽署「2050淨零碳排」宣言,將逐步達到碳中和,朝向2050年淨零排放之目標前進。

(二)實施策略與具體作法:為了解本校碳排放,預計於2023年至2026年進行碳盤查,計算學校在所有行政、教學、研究、學生學習等各環節中,直接或間接排放之溫室氣體,以便進一步擬訂適宜本校之減排措施。

1.每年辦理碳盤查,並公開盤查結果

  • 每年委託專業顧問進行碳盤查。
  • 經第三方公正單位進行碳查核認證。

2.依據盤查與查核結果訂定減排措施,逐步邁向碳中和(SDG 7、SDG 13)

依據當年度盤查結果,訂定並檢討全校性減排行動計畫。

(三)2024年執行成果:

本校於2023年首度進行2022年之溫室氣體盤查,因此設定2022年為盤查基準年,2024年持續進行2023年溫室氣體盤查。

1.校內盤查組織

本校共有13個行政單位;教學單位部分,設有人文社會科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及工學院等學院及通識中心,並有21個大學部,2個獨立研究所。辦學強調跨域整合,培養對接南臺灣產學需求之人才。本次盤查係依ISO 14064-1組成本校溫室氣體盤查小組。成員組成圖與權責如下圖。

2.報告書邊界範圍

本校依據ISO 14064-1標準,依控制權法,定義本校盤查之組織邊範疇為: 

(1)組織範疇邊界:

A.行政大樓、圖書資訊大樓、人文社會科學院、法學院、管理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學生活動中心、洪四川運動廣場、綜合第一大樓、體育健康休閒大樓、學生第一宿舍與學生第二宿舍等各大樓之教學、研究及活動。

B.排除範圍:職務宿舍

(2)報告書邊界:

A.盤查溫室氣體種類:CO2、CH4、N2O、HFCs、PFCs、SF6、NF3 

B.溫室氣體排放源之鑑別:依據類別一、二、三、四、五、六,分別列出在組織邊界中之各項排放源。

(3)溫室氣體總排放量

本報告書由本校溫室氣體盤查小組負責準備、製作及提供報告書相關資訊等工作,並定期每年出版。盤查內容係以本校於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報告邊界範圍內所有產生溫室氣體者均為盤查範圍,並希望透過溫室氣體盤查結果,提供後續規劃溫室氣體減緩措施之重要參考依據,同時,確保本校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內容資料維持相同品質及一貫性態度,以利後續實施內外部查證之需求。

 在符合ISO14064-1:2018之要求下,並參考環保署溫室氣體排放量申報作業指引,排除門檻為各單一排放之排放設施或作業活動其排放量占總排放量0.5%以下,且累積低於總排放量5.0%以下者,本校於2023年度溫室氣體盤查過程未排除任何顯著的溫室氣體源。

(4)本校溫室氣體排放情形如下:

2023年本校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溫室氣體盤查類別

溫室氣體排放源

公噸CO2/年

類別1、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移除量

總計

149.7564

1.1

固定燃燒

9.6745

1.2

移動燃燒

12.1790

1.3

產業過程排放(學校營運直接過程排放)

2.4904

1.4

逸散排放

125.4125

1.5

土地使用、土地使用變更及林業排放

 

0.0000

類別2、輸入能源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總計

5,776.3739

2.1

來自輸入電力的間接排放,包含有關組織生產與消耗輸入電力之溫室氣體排放

5,776.3739

2.2

來自輸入能源的間接排放,包含有關組織透過實體聯網生產所消耗能源(蒸汽、熱能、冷卻及壓縮空氣)之溫室氣體排放,電力之排放除外。

0.0000

類別3、運輸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總計

562.2858

3.3

員工通勤產生之排放量

249.4679

3.5

業務或員工出差運輸所產生之排放

312.8179

類別4、組織使用的產品之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總計

1,291.3295

類別5、使用組織的產品所衍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

總計

362.9148

總計

8,142.660

*目前公告GWP值最新版本為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2021),故而使用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2021)。

 

 

二、行動方案2:校園氣候行動

(一)現況描述

1.全球氣候變遷是人類當前的重要課題,本校是綠色大學一員,亦是全球環境保護參與者之一。2019-2020年本校獲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及高雄市政府等機關之計畫經費補助,除將學生宿舍改造為智慧能源住宅外,並建置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及中央電力監控等系統。針對電力使用部分,於校內各棟大樓設置數位電錶,蒐集各大樓用電數據,並建置「用電資訊可視化」(Power-BI)網頁,提供師生了解用電情形並提醒節約能源,以盡地球公民之責。 

2.在硬體設備改善之餘,校內環境相關法規與管理也應一併納入氣候議題。本校對應SDGs:6、13、15及世界綠色大學評比指標,擬於2023年至2026年逐一盤點環境氣候相關議題之現狀與法規等範疇,審視管理上的潛藏風險,以採行有效降低與消除之相關措施。

(二)實施策略與具體作法

1.大學氣候變遷永續因應計畫,每年參加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能源氣候變化、教育研究(SDG 13)。

  • 每年修訂中文與英文永續報告書並參加評比。
  • 每年參加世界綠色大學評比以檢討年度執行情形。
  • 盤點校園碳排量與擬定減排中長程方案。
  • 每年檢視校內管理法規之妥適性。

2.強化智慧電力並導入水管理系統,參加世界綠色大學評比─水資源(SDG 6、SDG 15)。

  • 利用智慧電力系統監控以逐年減少電力浪費。
  • 節水設備裝置與水管理。
  • 污水回收利用。

(三)碳排放量

以2015年為基準年,每年自行估算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完整掌握溫室氣體排放現況。2024年碳排放總量較2015年共減少16.33%,主要是因為實施汰換老舊冷氣、使用節能燈管等節能措施。

碳排放量統計表

年度

碳排放量

(公噸CO2e)

較2015年節約率

(%)

人均碳排放量

(公噸CO2e/人)

2015

7,400.63

-

1.41

2016

7,617.74

-2.93%

1.23

2017

7,438.98

-0.52%

1.17

2018

6,754.27

8.73%

1.06

2019

7,090.45

4.19%

1.10

2020

6,786.91

8.29%

1.07

2021

5,732.90

22.54%

0.85

2022

6,041.62

18.36%

0.89

2023

6,173.00

16.59%

0.89

2024

6,191.99

16.33

0.89

*碳排放為自行估算,活動數據採電費單,碳排放量直接引用電費帳單。

*基期年選定為104年係中央四省計畫實施基準年。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