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鑑別重大議題

基於「學校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之個人或組織之利害關係人」定義,鑑別7大類利害關係人後,透過本校校務會議代表、部門主管共識營與內部教職員工座談會,蒐集關切的永續議題清單,續依循GRI準則、利害關係人關注度調查、校內一級與二級主管對組織衝擊程度的評估,進行議題重大性分析,並納入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書、高教深耕計畫書等學校重要發展規劃,以及永續報告書審查委員提供之意見。經多次討論後,核定21項重大議題(依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決議),據以作為本校資訊揭露及永續發展策略與政策規劃之原則。執行步驟說明如下圖。

重大議題邊界分析

鑑別本報告揭露之重大性議題後,劃分各項重大性議題蒐集報導資訊之實體範圍,分為組織內及組織外,組織內為高雄大學本身,涵蓋學生、教師及職員;組織外為家長與社區民眾、校友、企業與非政府組織(NGO),重大主題除C06.COVID-19防疫作為因疫情趨緩排除外,未有重大變化。

永續發展策略與管理方針 

本校校務發展規劃導入大學社會責任與高教公共性之實踐,對內以SDGs在地詮釋為核心驅動力,持續精進關鍵目標的實現和體制的完善,對外連結在地產官學策略聯盟與國際夥伴(東南亞大學),共同詮釋SDGs、USR與ESG 理念。2023-2026年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收斂於四大策略發展目標與35個行動方案,以PDCA自我問責精神落實校務發展計畫管考,致力於達到本校永續發展目標。2023-2026年中程校務發展計畫四大發展目標分別為:

  1. 學用合一與跨域教學:以跨域人才培育、創新教學能力精進與教、學行政支援系統再深化為策略,扣合產業發展脈動,建構跨域學習機制,整合跨域人才培育資源,以期適性選才、因材施教,培育學生成為專業素養與跨領域整合思維皆備之人才。
  2. 特色研究與產業鏈結:以產官學鏈結落實、產業新興技術應用及研發動能提升為策略,善用本校區位優勢並配合國家發展政策,整合本校教師專業與在地產官學推動策略聯盟,鼓勵跨領域研究與成果應用推廣,以綠色轉型及數位轉型雙軸發展,鏈結在地產業轉型需求,攜手企業共同詮釋大學社會責任與企業社會責任。
  3. 永續大學與素養深化:以校園碳中和、校園智慧化與永續素養內化為策略,呼應國家能源轉型政策與臺灣2050淨零排放策略,盤點校園綠色資源及碳匯,致力於推動智慧節能、減碳與五省方案,並持續深化SDGs素養教育,實踐綠色大學理念。
  4. 社會責任、國際化與在地鏈結:延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自發、互動、共好」之全人教育精神,以在地深耕、國際接軌與USRxESG行動鏈結為策略,透過場域共學強化學生對公共議題的跨域學習力,鏈結企業培力。除了藉由場域教育強化本校師生公共事務研究與在地服務實踐,培植社會實踐力;另一方面,透過「SDGs-Inside」理念接軌國際,強化本校永續人才培育機制,提升國際擴散效應,致力於深耕在地、接軌國際,以求共好,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重大議題與管理方針―學用合一與跨域教學

目標

整合跨域人才培育資源,培育學生成為專業素養與跨領域整合思維皆備之人才。

政策與承諾

以學生為主體規劃學科領域的探索空間,設計符合社會趨勢與產業人才需求之教學內容,以培育學生具備專業素養與解決跨領域複雜問題之核心就業力。

重大議題

A02.財務控管、B01.教學品質、B02.學術研究質與量、B03.學習成效、B05.學生身心健康、B07.教學軟硬體設施、B08.職涯規劃與產學合作、D04.大學社會責任

SDGs對照

SDG 4、SDG 8、SDG 9、SDG 17

責任

1.教務處

2.學生事務處

3.研究發展處

4.教學發展中心

5.校務研究辦公室

6.英語教學資源中心

7.各學院

8.通識教育中心

9.人事室

10.主計室

現有作為

1-1-1:推動多元彈性跨域學習制度與場域

1-1-2:培育基礎與前瞻特色人才

1-1-3:強化跨域程式能力並融入數位創新創業

1-2-1:健全教師多元升等制度

1-2-2:建構教師跨域數位教學創新能力

1-2-3:強化教學支援系統

1-3-1:招生制度專業優化,選擇適性生源

1-3-2:以學生學習成效為本之校務治理決策模式

1-3-3:妥善配置人力資源,提升校務基金財務績效

2-1-2:深化產學實習接軌

2024年度重要成果

大學部中文書寫能力檢測達四級分比例約達96%。

通識課程部分,已規劃於「科學素養」向度中增設『跨域永續課群』,並於112學年第2學期開設「跨域永續-碳貯存與環境」及「AI詠唱師:生成式科技跨域應用」兩門課程。

自113學年度起增設「人文關懷與淨零排放通識微學程」及「新興科技與法律正義通識微學程」。

積極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提升,如媒體識讀或資訊判讀相關課程達57門,佔全校課程比例達12.4%。

開設具體驗、實作、行動研究或個案研討等相關通識課程共計145門,占通識總開課數逾三成。

教師開設問題導向(或專題導向)、總整課程、實作課程之數量共計441門,佔全校課程比例約達兩成。

日間學士班修畢跨領域課程(包括跨域修讀、專業課程採跨域教學等)人數比例逾七成;曾修讀數位科技跨域學程人數比例達44.54%以上;修畢STEAM領域學門學生人數比例達15%。

補助校內11個學系(應化系、資管系、建築系、土環系、藝創系、運技系、應經系、化材系及法學院)辦理學產鏈結計畫,內容包含跨領域課程、學產講座、培力工作坊、企業參訪、業師授課及創新競賽等活動,合計共舉辦77場學產鏈結活動,參加人次達2,200人次。

辦理職人講座、國家考試&原民特考講座、TQC證照課程,以提供學生未來更多就業方向規劃參考,增加學生未來就業力。

112-113學年度申請校園心理健康促進計畫並獲教育部補助經費(每年100萬元)。計畫經費除用於開設相關議題通識教育課程,另由學務處辦理以學生為對象之心理健康&情感教育相關議題活動、自殺防治守門人培訓講座、教師專業知能研習、聘請校外精神科醫師駐校服務、推展心理健康促進之學務工作、與社團結合推展心理健康促進活動等。透過各項活動與課程之推動,除可協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提升心理韌性,並可提升輔導人員專業知能。

資源

主要經常收入、高教深耕計畫經費

申訴機制

校長信箱、各單位公務信箱、教務及學生事務相關座談會

管理評量機制

透過本校例行性之各類業務會議,如各執行單位業務會議、深耕計畫管考會議、主管會報等,定期追蹤與檢討各行動方案之進度。

管理方針評估結果

4.1 教學品質與創新教學

4.3 學生學習成效

4.4 鏈結輔導系統

4.5 學生就業成效

6.6 職業培訓暨終身教育營運

管理方針調整

1.校內機制:透過行政會議、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校務發展委員會議等校級會議,調整執行項目與全校性關鍵指標,並於每年第一季發布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書修訂版。

2.第三方檢核回饋機制:透過每年出版且經第三方認證之「永續報告書」、「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英國泰晤士報(THE)之「世界大學影響力(SDGs)」評比,了解本校於國際評比之結果與審查意見,以進行滾動式檢討。

重大議題與管理方針―特色研究與產業鏈結

目標

以綠色轉型及數位轉型雙軸發展,鏈結在地產業轉型需求,攜手企業共同詮釋社會責任。

政策與

承諾

善用產業區位優勢及配合國家發展政策,鼓勵跨領域研究與成果應用推廣,以高科技研究鏈結產業動態,以創新思維加值傳統研究,期藉此厚植五院教師產學能力、發展研究特色及支援產業新興技術發展與產業轉型需求。

重大議題

B02.學術研究質與量、B09.學術倫理、D04.大學社會責任

SDGs對照

SDG 4、SDG 6、SDG 7、SDG 8、SDG 9、SDG 11、SDG 12、SDG 13、SDG 15、SDG 16、SDG 17

責任

1.研究發展處

2.EMBA

3.各學院

現有作為

2-1-1:優化專利與技轉轉移成果(研發處)

2-2-1:拓展綠色跨域科技(研發處)

2-2-2:數位轉型與應用(EMBA)

2-3-1:發展本校研究特色(研發處)

2-3-2:激勵研發成果轉化(研發處)

2024年度重要成果

與產業界簽署之校級合作備忘錄新增7件,如臻鼎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及對稱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產學合作計畫總金額達1.2億元以上。綠色科技之相關研究計畫或產學合作案達17件,總金額逾1千8百萬元。

持續參與臺灣國立大學系統,執行「跨領域永續研究整合型計畫」、「特色領域研討會」各1案。

化材系何文福教授獲國科會科研創業計畫拔尖案第二梯次最高金額補助,於2024年成立高雄大學第一間衍生企業,期深化未來產學人才培育、技術研發等合作關係,並推動校園創新創業生態系的正向循環,進一步為校方創造長期額外收益。

化材系鍾宜璋教授與勤億蛋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運用蛋液生產過程中的廢棄蛋殼,製備成具有殺菌效果之光觸媒顆粒,可運用於蛋雞養殖上降低細菌感染機率,達成自主循環運用之永續目標。

辦理2024化學年會高雄分會,會議主題為碳中和時代石油公司的轉型之路及綠色技術學產研究開發案例分析,倡議化學研究發展兼顧環境永續理念,亦為臺灣響應聯合國「基礎科學促進永續發展國際年(IYBSSD)」的重點活動之一。

2024年4月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主辦XR實境教育創意大賞決賽。

2024年6月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教育部資科司、高市教育局成立 「高雄市XR數位共學中心」創新課程縮短城鄉落差。

2024年藝創系牡丹森里海環境藝術設計,營用自然與海廢創作守護牡丹灣。

2024年9月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與嘉義市攜手使用EduVerse教育元宇宙共學平臺。

2024年10月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高市教育局攜手國教端展出「虛擬實境、教育元宇宙融入教學」耕耘成果。

2024年數位內容設計研究中心藝創系副教授王政弘發表 「EDUVerse教育元宇宙共學平台」高度互動、沉浸式學習。

資源

主要經常收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計畫與產學合作經費

申訴機制

校長信箱、單位公務信箱

管理評量機制

透過本校例行性之各類業務會議,如各執行單位業務會議、主管會報等,定期追蹤與檢討各行動方案之進度。

管理方針評估結果

2.5 學術與廉政倫理

3.2 優秀師生獎勵

4.6 永續學術研究成效

管理方針調整

1.校內機制:透過行政會議、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校務發展委員會議等校級會議,調整執行項目與全校性關鍵指標,並於每年第一季發布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書修訂版。

2.第三方檢核回饋機制:透過每年出版且經第三方認證之「永續報告書」、「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英國泰晤士報(THE)之「世界大學影響力(SDGs)」評比,了解本校於國際評比之結果與審查意見,以進行滾動式檢討。

重大議題與管理方針―永續大學與素養深化

目標

持續深化SDGs素養教育,實踐綠色大學理念。

政策與

承諾

從校園環境組織與法規、環境管理、節約能源策略與環境教育等面向,全面推動校園氣候行動。

重大議題

A03.資訊安全、A08.勞工職業安全與衛生、B07.教學軟硬體設施、C01.能資源管理、C02.綠色採購、C03.生態保護與綠美化、C04.校園安全、C05.廢棄物管理、D03.校園開放空間

SDGs對照

SDG 2、SDG3、SDG 4、SDG 6、SDG 7、SDG 9、SDG 10、SDG 11、SDG 12、SDG 13、SDG 15、SDG 16、SDG 17

責任

1.總務處

2.圖書資訊館

3.通識教育中心

現有作為

3-1-1:校園碳匯盤點(總務處)

3-1-2:校園氣候行動(總務處)

3-1-3:強化永續供應鏈(總務處)

3-2-1:建構智慧校園(總務處)

3-2-2:拓展圖書E化資源(圖資館)

3-2-3:強化網絡基礎建設及校園資通安全(圖資館)

3-3-1:SDGs素養深化(通識中心)

3-3-2:落實永續環境公民參與(總務處)

2024年度重要成果

於2024年12月公布之「世界綠色大學評比(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從2023年之第285名攀升至第278名,躋身至全球前18%,其中水資源管理(得分高達95%)、交通運輸系統(得分接近滿分,展現出良好的低碳運輸政策與步行設施)、設施與基礎建設具綠化與永續設施完善。展現本校在推動環境永續方面不斷努力前行。

2024年12月完成本校第2本溫室氣體盤查報告書(2023年版),並符合內外部查證及ISO14064-1:2018之要求。

綠色採購比率逾99.88%,逐年成長。

全校傳統電器汰換為節電設備率累計逾81%。

太陽能光電板發電量,較2022年增加25%。

線上公文簽核約達94%,電子收文比例為93%。

持續強化校園安全設施,改善相關門控系統,並增設東南門、西南門車牌辨識管制系統及汰換更新各汽機車道柵欄機等設施。

持續增加中西文專業電子書館藏,2024年新購10,756冊電子書。

完成本校資訊安全管理制度ISO27001:2022轉版全校導入。

為降低校外網路對校內網路位址之攻擊風險,推動全面限制校內未被授權之資訊設備對外提供服務,未被授權之資訊設備,僅能由校內連線到校外,無法對校外提供連線服務。未被授權外部直接存取之網路位址,另提供虛擬專用網路(VPN)供使用者經過認證後存取校內公有IP範圍之設備及服務(白名單政策)。

由於行動設備技術普及且網路資源需求日殷,網路使用量逐年上升,為解決現有頻寬不足問題,新增一路中華電信光世代網路線路,頻寬下載1Gbps/上傳600Mbps。

完成法學院與工學院無線網路汰換、人文社會科學院有線網路設備汰換。

為精進通識教育課程架構,於科學素養向度中新增「跨域永續課群」,並於112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跨域永續-碳貯存與環境」及「AI詠唱師:生成式科技跨域應用」兩門博雅課程。

112學年度開設SDGs超入門英文課程,安排修課學生前進國教端,引領國小學童認識SDGs,充分體現其中SDGs4優質教育、SDGs17夥伴關係理念。

資源

主要經常收入、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教育部補助計畫經費、校營運資金

申訴機制

校長信箱、各單位公務信箱、報修系統、校安專線、資安事件檢舉信箱

管理評量機制

透過本校例行性之各類業務會議,如各執行單位業務會議、深耕計畫管考會議、主管會報等,定期追蹤與檢討各行動方案之進度。

管理方針評估結果

0.4 NUK永續績效圖

0.5各院永續績效圖

2.3資訊安全與校園安全設施維護

2.4性別平等與衛生基礎設施

4.2 SDGs課程與研究

05 永續韌性環境績效

管理方針調整

1.校內機制:透過行政會議、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校務發展委員會議及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等校級會議,調整執行項目與全校性關鍵指標,並於每年第一季發布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書修訂版。

2.第三方檢核回饋機制:透過每年出版且經第三方認證之「永續報告書」、「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英國泰晤士報(THE)之「世界大學影響力(SDGs)」評比,了解本校於國際評比之結果與審查意見,以進行滾動式檢討。

重大議題與管理方針―社會責任、國際化與在地鏈結

目標

藉由「SDGs-Inside」理念接軌國際,提升國際擴散效應,致力於深耕在地、接軌國際,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政策與

承諾

建立NUK USR Hub為大高雄SDGs實踐與關鍵網絡的軸輻樞紐,以SDGs-Inside作為整體體質改變之核心驅動力與接軌國際合作網絡之共通語言,把在地社區轉型與都市發展的需求,內化為本校內部轉型之能量與外部擴散之影響力,致力於實踐在地關懷、永續環境、城鄉教育均衡之大學社會責任精神。

重大議題

B06.國際交流、D04.大學社會責任

SDGs對照

SDG 1、SDG 2、SDG 4、SDG 7、SDG 10、SDG 11、SDG 12、SDG 13、SDG 16、SDG 17

責任

1.學生事務處

2.國際事務處

3.EMBA

4.通識教育中心

5.推廣教育中心

6.秘書室

現有作為

4-1-1:深耕地方場域,建立專業共學平臺

4-1-2:輔導地方產業發展ESG

4-1-3:營造社區共學優質圖書環境

4-1-4:提升運動競技發展

4-2-1:完備國際學院特色跨域課程

4-2-2:以SDGs為主軸之國際鏈結

4-2-3:召訓SDGs校園大使推動國內外社區服務

4-3-1:強化對學校認同感與連結

4-3-2:募集資源落實SDGs ´ USR ´ ESG

4-3-3:完善樂學培力教育資源

2024年度重要成果

2024年度共開設16門社會參與式課程,修課學生較2023年度增加43人,大學部修課人數佔比增長0.66%,顯見學生對在地認同感、社會關懷、創新與實踐能力之重視。

「韌性社區自主防災與永續城市培力計畫」針對高雄市選取坡地災害社區6處、水患自主防災社區8處及韌性複合型災害社區6處作為場域,協助進行更新社區組織清冊及避難疏散計畫,並辦理社區組織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練;開設2門韌性社區自主防災及永續城市培力相關通識課程「防災概論」、「防災技能與實作」。

「營造S廊道樂活大學城」計畫,透過持續的帶狀工作坊和講座及體驗活動,將課堂上的理論化為實際行動協助民眾,滿足社區日常生活對健康運動和文化悠遊的需求,113年度與高雄市中山高中、高雄馬拉松協會、翠屏社區及楠梓國際教會合作開設4場「休閒健康工作坊」以及3場「活力網球工作坊」,推廣優質的休閒生活型態。

113年度辦理「走讀蚵仔寮-永續在地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到蚵仔寮社區進行永續在地實踐之旅,為學生們開拓學習視野,進入充滿文化底蘊與關懷的社區;與蚵寮國中、小合作辦理「大手攜小手,玩轉數學」、「雙語創意科學社」、「智能機器人雙語社團」等融合STEAM、雙語教學、科普教育和動手機器人課程;與「仕隆國民小學」合作辦理「氣球不見了?記憶氣跑了!」老化大腦主題相關之國教英語營隊。

以「建業百貨」為概念,重塑地方識別形象,串連與媒合店與主視覺設計、宣傳素材、共同活動舉辦,透過策展打造地方博物館。113年度共辦理8場地方議題諮詢會議串連地方商家和周邊學校,並辦理3場地方設計學工作坊、3場地方微策展工作坊與1場媒體識讀增能工作坊,及結合校內大學入門課程辦理2場建業百工活動,共64人次校內學生與107人次校外人員參與,展現建業新村地方魅力,打造社區文化共學場域。

本校「科學教育中心」深耕物理科學基礎教育,114年度辦理全國自然領域教師研習、聯合會議、研討會等11場國教端教師研習,開設4場國高中科學競賽培訓營與開設10門探究實作課程,將課程教材推廣至其他教育場域,並導入企業資源合作辦理國教端科學教育競賽與營隊活動,藉以強化本校科學教育中心運作。

透過高教深耕計畫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支持,執行8場國教端營隊,發揮本校教師專業,帶領本校學生於SDGs、生化材料、AI、科普等各項學科與議題,與南部及離島的中小學校共同合作,113年共有107人次校內大學生及293人次國教端學童參與營隊。

修訂經濟不利學生五大專法,鼓勵學生善用校內輔導機制,以減輕經濟壓力,專注於學業學習與多元發展。2024年共計155人受到獎補助較2023年度成長16.5%。

至菲律賓進行「原走高菲」南島文化國際交流,並與DepEd  Division  of  Lapu-Lapu  City簽訂MoU。

於「世界綠色大學評比(UI 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從第319名攀升至第278名,躋身至全球前1/5,展現本校在推動環境永續方面之卓越成就。

舉辦NUK Summer School夏日學校,吸引菲律賓等姊妹校近40名學生參與,期間校方安排永續及氣候、華語課程,也帶領學員走讀美濃等文化場域及體驗手作,感受台灣特有風土人情。

國際姊妹校數達370校,其中亞洲佔89%,並與5所姊妹校簽訂雙聯學制,共8個雙聯學位。

本年度募得款項達1,418萬,捐贈款除運用於校務發展、教學單位發展基金、學生獎助學金、校園建設及環境優化,並挹注資源於專項運動選手培育。

本年度募款金額使用於經文不利學生部分約204萬9千元,達總募款金額一成以上。

積極鏈結產官學界之資源,戮力落實「產學鏈結X社會鏈結」之治校理念,重要進展包括與宏達國際電子公司(HTC)簽署MOU,共同推動XR產業、技術、人才交流與發展;獲得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菁英運動發展獎助金」專款補助,與企業攜手促進國家足球人才培育與賽事;引介教育部體育署資源,啟用「產業人才培訓據點」,並辦理「輔導績優運動選手從事半導體產業人才培訓先導實施計畫(簡稱:績優選手前進半導體培訓計畫)」首梯次開訓典禮;與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共同揭牌啟用「S 廊帶科技產業人才培訓據點」,成為全臺四大據點之一。

運動健康休閒學系「休閒健康工作坊」4月23日前進中山高中 Inbody測量科學輔助建立優質生活型態。5月18日攜手路跑團體 Inbody測量 助民眾自我管理身體健康。

資源

主要經常收入、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校友捐款

申訴機制

校長信箱、各單位公務信箱

管理評量機制

透過本校例行性之各類業務會議,如各執行單位業務會議、深耕計畫管考會議、主管會報等,定期追蹤與檢討各行動方案之進度。

管理方針評估結果

06 社會共融與地方創生

管理方針調整

1.校內機制:透過行政會議、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議、校務發展委員會議等校級會議,調整執行項目與全校性關鍵指標,並於每年第一季發布中程校務發展計畫書修訂版。

2.第三方檢核回饋機制:透過每年出版且經第三方認證之「永續報告書」、「世界綠色大學評比」、英國泰晤士報(THE)之「世界大學影響力(SDGs)」評比,了解本校於國際評比之結果與審查意見,以進行滾動式檢討。

 

 

 

登入成功